- 我們仨讀后感 推薦度:
- 我們仨讀后感 推薦度:
- 我們仨讀后感 推薦度:
- 我們仨讀后感 推薦度:
- 我們仨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我們仨讀書心得
當(dāng)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可以尋思將其寫進(jìn)心得體會中,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jié)以往思想、工作和學(xué)習(xí)。那么問題來了,應(yīng)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仨讀書心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們仨讀書心得1
第一次看著“先生”這詞是在冰心上。后來查字典才知道原來有學(xué)識得人尊敬的女性方才讓人喊做“先生”。去年年尾看的是周國平的《妞妞》很感人,也落淚?础段覀冐怼窌r,并沒有多大的起落,只是心里是滿著一種很溫馨的感覺。很細(xì)膩也很滋潤,慢慢的彌漫在全身。
《我們仨》就好像翻開的一片紙張,樸素稚嫩,無聲息的融入整個人心里,仿佛是要在血管里流暢過的都是發(fā)了柔韌之力的波浪。
當(dāng)把時間放在某個點上,每一日都是很平常的,又像著在做著無味的重復(fù),當(dāng)這個點過去,轉(zhuǎn)換到另一個點上,就會生出無限的感慨,總認(rèn)為這個點真真是一眨眼就忽兒過去了。若是在這個點上什么也沒做成讓自己滿意的,心里自然是不愿意的。
然后才是一個完整的人生呢。
注意到楊絳先生是從微博上流傳甚廣的那篇《一百歲感言》開始的,一開始很好奇為什么要稱呼一位女子為先生,細(xì)細(xì)探究之后才知是先生是一種尊稱,我想應(yīng)該跟我們現(xiàn)在叫的老師是一個意思吧。
這幾日清閑得要命,遂在網(wǎng)上翻到這本書《我們仨》,之前也看到這本書,但是沒買,可想而知我是個多么受心情影響的'人。
我想大家都熟知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可是我沒有想到的是原來這些在我們看來很了不起的人物,他們有也著坎坷的一生。不過我覺得這一家雖然經(jīng)歷了那么多風(fēng)風(fēng)雨雨,但是他們是幸福的,因為他們總是一家人,和和氣氣的一家人。他們都喜歡讀書,都熱愛工作,都實現(xiàn)了自我的價值。他們不追求名利,一生活的踏踏實實,我不曾感到他們覺得自己不幸。我很羨慕這樣的家庭相處方式。
人生在世就得這樣活著,實現(xiàn)自我價值,擁有溫暖和諧的家庭,不與世爭,平淡一生。
這是關(guān)于親情、回憶、思念的敘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著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了彼此之間的默契。
是啊,轉(zhuǎn)眼間,他們老了,兩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風(fēng)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jīng)了然于心。
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輕易的失散,抒發(fā)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千古遺憾。楊絳開始對人生價值和意義開始思考,作者以自己淵博的知識和豐厚的人生經(jīng)歷為基礎(chǔ),探討生老病死這一人生規(guī)律,并給出了自己的思考和答案。
我們仨讀書心得2
讀楊絳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到今天為止,我讀了三遍,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于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真的要忘了錢老和他女兒圓圓離開我們已很久了。錢仲書夫婦的低調(diào)和博學(xué)讓我衷情,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復(fù)復(fù)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說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diào),為人處事只求無悔于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真是于平凡中顯出不平凡。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溫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余,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dá)觀,在作者那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入了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楊絳的文筆真的很優(yōu)美寧靜,平凡家事國家大事從容而談,面對別人的陷害也看不到一絲的恨,只是泰然處之。而前面兩節(jié),三人走失在古驛道,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經(jīng)夢起至夢醒,一家人走散了,而一家人相聚相守相依相助的往事卻給了楊絳先生最好的回憶。從照片上看,楊絳不算漂亮;老年后,發(fā)現(xiàn)他們是如此得有夫妻相,般配,簡單地從楊絳散文中知道,他們家也曾處世交,于是結(jié)成親家,不管當(dāng)時是否以愛情為基礎(chǔ),這幾十年的風(fēng)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愛情是個什么東西,終將被習(xí)慣于依靠代替,為他們的幸福所折服,不管經(jīng)歷了多少的苦。
錢老是名人,而在楊絳先生的眼中只是一個平凡的人,一個丈夫一個父親一個兒子的角色,有幸相攜至老也不枉此生了。好的書每看一次會有不同的感受,讓我對生活有了新的認(rèn)識,真的要感謝楊絳先生!
祝愿楊絳清靜地度過晚年,更祝他們仨再相聚沒有生離也沒有死別!段覀冐怼肺疫會再讀下去,陪伴我一生。
我們仨讀書心得3
從前,讀季康先生的《我們仨》,往往對文末那句“我們?nèi)司痛耸⒘。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备械竭駠u不已。而今重讀,楊先生已逝,可謂“我們?nèi)司痛藞F(tuán)聚了”。《我們仨》是楊絳先生在96歲高齡之際繼續(xù)其愛女錢瑗女士所著的回憶錄。從民國那一代走過來的文豪大家不可謂不多,但能像錢鐘書楊絳這樣同在學(xué)界取得如此德高望重之成就且鑄造一段為后人稱道的樸素愛情,的確乎屈指可數(shù)。在外人看來,錢氏一家是令人艷羨的傳奇,但對于錢鐘書、楊絳先生而言,一切只不過是“普通的一家三口的平凡日子。”愈是不平凡的人的平凡生活,愈是讓人動容,《我們仨》的魅力不在于楊先生的學(xué)究之深、生平之奇,而在于其至素的文里蘊藏的至真的情。
我倆老了。1997年,被楊絳先生視為“我一生的杰作”的愛女錢瑗因病去世。1998年,錢鐘書也步其后塵。人生的伴侶先后離開,可見楊絳先生當(dāng)時所經(jīng)歷的不能承受生命之重。期頤之年,楊先生以虛實相生的夢境作敘,她與錢老、女兒之間的最后日子有如一場親人間心靈相通、溫情而不愿醒來的美夢。等待大夢初醒,楊先生只能坦然“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圖窮的羈旅倦客!钡默F(xiàn)實。大概對于百歲的楊先生而言,如夢初醒是對往事的最好闡釋。生死本來虛無縹緲,就如先生所言“顧望徘徊,能不感‘人生如夢’‘如夢幻泡影’?”
“‘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誰家沒有夫妻子女呢?至少有夫妻二人,添上子女,就成了我們?nèi)齻或四個五個不等,只不過各家各個樣罷了!睏钕壬募覍嵲谑瞧椒驳模患胰恕芭c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家本身不就是這樣平凡樸素的存在嗎?“我們仨”常被視為一種理想的狀態(tài),殊不知卻只是最本源的面貌!拔覀冐怼钡呐c世無爭、相愛相守令人動容,相比當(dāng)下,社會家庭淳樸的缺失,這個年代,我們太喜歡“與世爭奪”。沒什么比楊先生這一家三口更溫馨自在的了!肚f子》有言:“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飽腹!睙o論是逞才使氣的錢鐘書還是才女楊絳,一書一居一子足矣。在楊先生筆下,“我們仨”最可貴的是因為能夠相聚相守,求學(xué)、戰(zhàn)亂、革命,時代變遷留下的艱苦和磨難在“我們仨”面前不過風(fēng)輕云淡的一筆,只要仨人還能聚守在一起,家就在,生活就在。
死生固然可怖,但卻不一定是絕望的代表。對于楊絳先生來說,與家人的分離只是一種“失散”,既然是“失散”,就會有“相聚”的一天。這種面對生死的從容和淡然,是對楊先生“我抱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該走了!钡淖詈米⒛_。“我們仨”有的始終是跨越生活中各種磨難和艱難的堅定和釋然,最素的字里行間寫出的是最緊密的羈絆。這是一個關(guān)于家庭的故事,同時也是一個關(guān)于“我們仨”永遠(yuǎn)不分離的故事。這種純粹的親情,是“我們仨”能直扣人心扉的力量所在。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庇屑胰,才有家。楊先生孑然一身獨處世間,尋覓歸途的終點到底是達(dá)到了。幾十年歷程,楊絳與錢鐘書留下了一個郎才女貌的故事,塑造了一個樸素純真的“我們仨”的故事。雖然最后楊絳先生不得“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但至少“我卻覺得我這一生并不空虛;我活得很充實,也很有意思,因為有我們仨,也可說: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為是我們仨!薄拔覀冐怼钡慕Y(jié)局不是悲劇性的,這是一個既平凡又超越平凡的`佳話。我常常想,擁有“我們仨”的日子難嗎?不難,難的是能將“我們仨”的純粹、與世無爭、與人無爭貫徹到生死前的一刻。楊絳先生說過:“我跟誰都不爭,跟誰爭都不屑!薄拔覀冐怼倍际沁@樣過來的,不爭與不屑,是大隱隱于市的文人驕傲,也是平常老百姓的期盼。亂世也好,盛世也罷,別人做不到的,“我們仨”做到了。因而“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拔覀冐怼钡墓适,無關(guān)乎學(xué)問與聲譽,從始至終,這都不過一個最樸素真實的家庭的故事,僅此而已。
“從今以后,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睏罱{先生的“我們仨”,是一個終將團(tuán)聚的故事。所謂“文如其人”,讀《我們仨》就好似靜坐在楊絳先生面前,聽一位歷經(jīng)風(fēng)雨而寵辱不驚、身懷大才而簡素真實的才女將其故事娓娓道來!段覀冐怼窙]有太深的悲傷,也沒有太烈的欣喜,一切都恰到好處,酸甜苦辣都不過是普通的生活調(diào)味料。無求、無爭概括“我們仨”的品行和歷程,同時也使得這個關(guān)于家庭的故事純粹自然又不禁讓人贊嘆殷羨!翱穸V的才子”錢鐘書,“最才的女,最賢的妻”楊絳,“可棟之材”錢瑗,這些是“我們仨”光鮮的符號,是塑造傳奇的要素。但真正讓人為“我們仨”令人動容的,還是楊絳先生一語中的:“‘我們仨’其實是最平凡不過的。”楊先生用最素的文,寫出了最真的情。而今,先生已然離去,“我們仨”終于可以團(tuán)聚了。
我們仨讀書心得4
書中沒有讓人悲痛欲絕的詞句,沒有讓人撕心裂肺的.呼喊,然而處處洋溢著思念,對丈夫、對女兒的思念.如今,我們仨只剩下楊絳女士形影孤零,陰陽相隔,但是活在回憶中,也是如此地甜美.那種經(jīng)過歲月滄桑的洗禮,一種大愛無言,榮辱不驚的情懷也許是支撐著楊絳先生的精神力量吧。
幾十年的風(fēng)雨路程,他們相濡以沫,特別是錢瑗先去后,對于楊絳女士這樣不喑廚事,專做學(xué)問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起居更是簡單、不容易了.所有經(jīng)歷過的悲歡離合,大起大落。
在作者眼里是一種淡定自然,如魚在水,冷暖自知了.在讀者那里卻常常禁不住感慨萬千、長嘆不已……
我們仨讀書心得5
我很喜歡楊絳先生《我們仨》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樸,卻散發(fā)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粗,忽然會有一種遠(yuǎn)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書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Mom.Pop.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我們仨》不僅是一本回憶錄,更可以說是一本布滿著人世間一幕幕悲歡離合的劇本。角色都是如此鮮活,即使化作了文字還是如此活靈活現(xiàn),仿佛就發(fā)生在身邊似的。我們便好比從窗戶紙的孔隙中,靜靜窺視著一戶書香門第內(nèi),一每天發(fā)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歸道山,盡管這故事并不驚心動魄。
當(dāng)讀到傷心處時,我會落淚;當(dāng)讀到開心處時,我會歡笑;當(dāng)讀到告別處時,我會心酸;當(dāng)讀到家常處時,我則會認(rèn)同?傊,它能牽動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經(jīng),能將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慨。
這本書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只有兩頁;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用意識流寫的夢境,冥冥蒙蒙,虛虛實實,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著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淺顯的文字記錄了楊絳先生他們這個三口之家共同經(jīng)歷的快樂!拔覀冞@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遇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dāng),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所以我們仨是不平常的遇合!彼麄兿嗵帲扔懈鞑幌鄶_的用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撿石子”(把不在一起時的趣聞樂事記錄給對方分享)游戲,一家三口經(jīng)歷崎嶇與磨難,卻因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擔(dān)從而創(chuàng)造樂趣與甜潤。由此可以看出,楊絳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親、相愛是多么的令人敬重與羨慕。
最后的附錄里,有很多張楊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種其樂融融,看了讓人很溫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輕時,夫妻倆在倫敦和巴黎留學(xué)時的合影;也有錢瑗的成長照片、英國留學(xué)的紀(jì)念照。最喜歡他們父女倆的合影,老先生愛說女兒像他,一樣的有著智慧的頭腦,含蓄的微笑。他們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讓人感動。中國知識分子家庭的真實寫照都在這些圖片中定格了。最后兩張他們夫妻倆相互理發(fā)的照片,拍得真好。楊先生會用電推子,鐘書先生會用剪刀。我看到這里,才真正領(lǐng)會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xué)者之家的風(fēng)范深深感動著。真希望現(xiàn)世安穩(wěn),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我們仨讀書心得6
楊絳先生著書《我們仨》,我再一次細(xì)細(xì)品味了一遍,而這次閱讀完,我決定把內(nèi)心的感受寫下來,并將在未來的時光中持之以恒寫讀后感,以此激勵自己不斷讀書不斷進(jìn)步。
楊絳先生百歲高齡提筆寫書,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書中講述了楊絳先生重溫與丈夫錢鐘書、女兒錢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歲月,那些單純樸素又盛滿溫情的親情故事。全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獨特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后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用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7月伉儷二人赴英國牛津求學(xué)并在牛津喜得愛女,回國后直到1998年女兒和丈夫相繼去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難忘經(jīng)歷。
如果讓我寫“我們仨”,我也會像錢瑗一樣,盡管到了六十歲的時候還是會細(xì)細(xì)回憶我和我的`父親母親,我們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點滴生活。我會寫父親是多么疼愛我,從小到大對我不打不罵,以身作則,以理服人;我會寫母親是怎么教育我,做一個善良、誠實、勇敢、勤勞、平和的人。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也沒有永遠(yuǎn),當(dāng)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時,要時常想到人生道路盡頭總會相散,珍惜與家人的團(tuán)聚,努力讓生活變得甜潤快樂,就如楊絳先生一家三口伉儷情深子女孝順,深愛“我們仨”。
從一個夢開始,廝守半生的另一半突然走散了,焦急地找尋。轉(zhuǎn)側(cè)半夜,得到老伴的安慰:那是老人的夢。又是一個夢,一個長達(dá)萬里的夢。古驛道上,“我們仨”聚少離多,現(xiàn)實與夢幻交錯,相失的是人,相系的卻是情。
我相信,那正是一位歷經(jīng)風(fēng)霜、穿越云雨的老人,孤獨惆悵的靈魂。夢之后的那些她的故事、她家的故事,娓娓道來,含蓄節(jié)制得幾乎沒有情緒的漣漪,然而聞?wù)卟唤麆尤,因為那深摯刻骨的親情和難以言表的憂傷就在字里行間游蕩,時不時撞入讀者的胸膛,彌漫、回響。
“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yuǎn)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鞓房倞A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yuǎn)。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讀到這句時,我禁不住落淚。終于,我也到了這樣一個年紀(jì),真正過了不識愁滋味的年紀(jì)。終于,我也有了自己切膚的生活體會,不再只是讀書后的多愁善感。
一輩子很短,名人百年也不過薄紙百頁,即便再著名、再睿智也一樣歷經(jīng)生活的磨礪,面對親人的遠(yuǎn)去,還要尋找生命的歸途。更何況我們?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毖诰,惆悵、悲傷……
我們仨讀書心得7
夜色籠上來的時候,下雨了。今年北方的雨水不多,一場雨尤其珍貴。路燈下,斜斜的雨絲雀躍著落地生花,遠(yuǎn)望,真是一幅動態(tài)的水墨畫呀!
雨夜寂寂,與書相伴,聞得一味書香,倒也別有一番韻味。不開電視,不玩電腦,放下手機(jī),走進(jìn)書房,從書柜里選一本喜愛的書,在雨水的滴答聲中,如一條自由的魚兒,悠閑地暢游書海,漸漸地入迷,走進(jìn)了書里的黃金屋。
在這樣的雨夜,手捧一本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忘情地品讀下去。先生是一個精神上的貴族,在她的筆下,生死離別如夢似幻,筆調(diào)平淡,如訴家常,可細(xì)品,每一個平凡的字符,都爆發(fā)出驚世駭俗的力量,令人震撼。不平凡的一生,如涓涓細(xì)流,道出人世滄桑,卻又超然物外,孤清中滲透著深深的懷念。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鐘書總和我一同承當(dāng),困難就不復(fù)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倍嗝春唵蔚目鞓?卻在簡單中寄寓深意。多么和諧團(tuán)結(jié)的一家人?卻又不得不嘗盡磨難。然而,無論有多么困苦,人在,家就在。家在,快樂就在!
“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rèn)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guān)系!币粋平和而恬淡的'學(xué)者家庭,一個簡單而豐富的人生長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直到最后“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令人生生地心疼。經(jīng)歷了怎么樣的波瀾壯闊,才能有如此豁達(dá)的精神境界呀?這一生,每一處困境,每一次磨難,每一回心碎,每一秒淚落,都是一次朝圣,是一場靈與肉的修行。這一路上,要把喜怒哀樂一一嘗盡,要面臨生老病死的輪回。歡樂有時,悲痛也有時,歷經(jīng)八十一難,才修煉成九九歸一的淡定和從容。
楊絳先生哀而不傷的筆觸彰顯大家風(fēng)范,堅強(qiáng)的人格魅力在字里行間熠熠生輝。
在這樣的雨夜,一本書在手,《我們仨》如一抹暗香,在心頭裊裊。雨夜很短,雨夜又很長……
我們仨讀書心得8
初識楊絳先生,是第一次為學(xué)生們上八年級的一篇課文《老王》,這篇文章最后一句“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印象太深了,常讓我想起的是楊絳先生的真誠、善良與樂觀。這次讀《我們仨》這本書,是第一次這么深入地走近楊先生、走近她擁有的這個學(xué)者家庭,感受他們?nèi)谠谌松嚯y面前相互理解、關(guān)愛的親情,好多時候讀著讀著就熱淚盈眶。
首先感動于這個家庭的學(xué)術(shù)氛圍。一家三口,三位教授,他們對學(xué)術(shù),對學(xué)生,對教學(xué)共有的那份癡心讓我唏噓不已。早年的知識分子身上的單純與執(zhí)著真是可貴。楊絳先生在文中寫到“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nèi)齻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我們仨在家時,各自在自己的書桌前工作,互不相擾,碰到困難一同承擔(dān),困難就不復(fù)困難,有仨人之間的相伴相助,不論什么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鞓贰
這樣的文字,我連讀幾遍,總會為這個家的這份安靜、寧和向上的氛圍感嘆不已,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情懷”,什么是“赤子之心”。
其次感動于這個家庭三人之間的那種心心相牽的溫柔。從楊絳先生的一段段描寫中,我讀到了錢鐘書先生疼愛妻女的一個個小細(xì)節(jié),如在產(chǎn)院做產(chǎn)婦的日子里,笨拙的`鈡書為她做雞湯,在巴黎出租屋的時候,錢鐘書早早起床,將早餐做好放在妻子的床前,那個體貼入微的丈夫如在眼前。以至于合上書的時候,還時不時想起錢鐘書為妻子每天清晨做的牛奶紅茶,還有她為鈡書做的紅燒肉?偰苡浀盟滟澟畠烘骆隆肮裕艿米∽约,過目不忘”這些特點時的自豪,常能想起他們一家三口讀書時媛媛看了開頭就傷心痛哭,鈡書看到書上可笑處就癡笑個不了,楊先生看書則很鎮(zhèn)定的樣子來。反復(fù)回想就能感覺到一家人在一起,所有的生活都是詩。
《我們仨》,楊絳先生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兩位親人都與她遠(yuǎn)去,她在這本書中的每一個文字都是在充滿真情的回憶?此破綄嵉奈淖掷铮芨惺艿剿奶鹈,更能覺察到她思念親人的苦痛,書中敘寫的每一個生活瞬間都是她每天勉勵自己珍愛生活的動力。想到這兒,猛然覺得我們當(dāng)下的生活也變得可貴起來,今日我們經(jīng)歷的很多個細(xì)節(jié),未來都會成為美好甜蜜的回憶。想到越是單純的生活里,越有很多能夠品讀的滋味,我在勉勵自己,有什么理由不溫柔對待這不斷流失的歲月呢?
我們仨讀書心得9
什么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什么是一個溫馨單純的學(xué)者家庭?什么是相守相助,為什么最后又會相聚相失?這個假期,隨著一個簡單平凡的主題而又不平凡的生活,隨著《我們仨》的作者楊絳對親人的思念,隨著書中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作者一家三口幸?鞓,艱難痛苦的經(jīng)歷,陪著我走過了這個暑假。這本書中,作者是用平淡的語氣來描述她的家庭,丈夫錢鐘書和兒女錢媛。
描述他們這幾十年來走過的人生道路。那些親身經(jīng)歷的坎坷、磨難,也是給作者一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和回憶的故事。錢媛在英國出生,小時候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也是從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中成長,長大后自然而然的成為了一名老師。書中大體也講過:錢媛細(xì)心,觀察力強(qiáng),是一個“讀書種子”,這點像錢鐘書。并且錢鐘書也認(rèn)為女兒是一個“可塑之才”。說到錢鐘書,作者說他是潛力極低的“書呆子”,家中的一切都不會打理,他也常常自嘆“拙手笨腳”,但是寫文章卻如“一針見血”。
所以說錢鐘書是一個典型的“文癡”。但他也不失幽默,常常在家中逗女兒玩,在女兒肚子上畫花臉,在臉上畫胡子。父女也常常聯(lián)合起來與作者開玩笑,這樣的錢鐘書也不顯得死板。也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寫出《圍城》這種堪稱中國近、當(dāng)代小說中的經(jīng)典之作吧。楊絳和錢鐘書一起,享過福,當(dāng)然也吃過很多苦;雖然留過洋,但也經(jīng)過戰(zhàn)亂,他們的生活也許是因品到人生的完美而平靜。直到阿媛來到這個世上,這才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家。而且一家人不多不少,正好是三個人。書中也有許多插圖,都是他們一家三口幸福的生活照,其中有三張照片是他們?nèi)齻人各自的照片,他們自我在各自的房間工作,各不相擾、溫馨和諧,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而幸福的家庭罷了。
但是,故事的結(jié)局并沒有我想象的多么完美。錢媛于一九九七年早春去世,錢鐘書從一九九八年歲末去世。作者并沒有用多么悲痛欲絕的詞來描述她當(dāng)時的情緒,也許是作者經(jīng)歷的太多的事情,看透了世間的悲歡離合,也早已看淡了生、老、病、死。也許在我們看來,錢鐘書是一位有名的作家,而在作者筆下但是是一個簡單而平凡的人,只是一個丈夫和爸爸的主角。最后他們?nèi)齻人,還是失散了。如今只剩作者一人孤孤單單,但生活在回憶中,也算是幸福的吧。
故事的結(jié)尾是這樣寫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dāng)做‘我們家’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里,我不明白。我還在尋覓歸途!币患胰嗽谝黄鹆嗄辏D(zhuǎn)眼只剩下作者一個人,作者不免有些孤單,想起當(dāng)年相聚相失過的地方,竟是一個很值得回憶的片段。作者將會帶著錢鐘書和阿媛的信念,攜帶著與他們的回憶,堅定的生活下去。其實剛開始讀的時候并不明白作者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意思,一開始只是在想,作者到底經(jīng)歷了什么,是完美的還是悲傷的?我開始一篇篇的仔細(xì)讀,直到整本書讀下來,讓我懂得了許多事情的`道理,懂得了思念一個人的痛苦,懂得了失去一個人的悲傷。我也能理解想念一個人的感受,因假期中姥姥生病住院了,媽媽每一天都在醫(yī)院里照顧姥姥,中午的時候才能和媽媽見上一面,大部分時光媽媽都在醫(yī)院忙上忙下。
而姥姥我只見過一兩回。之后姥姥的病情非但沒有好轉(zhuǎn),并且當(dāng)?shù)蒯t(yī)生無法醫(yī)治,只能去北京治療。媽媽坐上火車的時候而我正在補習(xí)班上課,媽媽也沒能打個招呼就匆匆忙忙的去了北京,在那安定下來后,我們每一天在網(wǎng)上聊天、談心。此刻幾個星期過去了,心中的想念也是越來越濃,所以作者的感受我是能體會的。其實和作者一同回憶她的過去,一同回憶作者家中那些快樂的點點滴滴,回憶作者一家人幸福而又溫馨的生活,回憶他們在一起走過的那些蜿蜒起伏的道路,當(dāng)然也會有一些快樂的片段,我仿佛就走進(jìn)了作者的生活,走進(jìn)了她的夢。直到最后,這本書最后讀完了,我們仨——錢鐘書,楊絳,錢媛。
我也能真正的理解那句話——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結(jié)局雖然是悲傷的但也能夠說是完美的。我們仨,這個看似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了作者許多感情在里面,對女兒的思念,對錢鐘書的思念。但是歲月是慢慢消失的,同時也能夠說是無情地,最后還是把他們拆散了。我在作者這個長達(dá)萬里的夢中,我還是走出來了,我想在這個夢中,沒有人能夠走進(jìn)去,這畢竟是他們?nèi)齻人共同的夢……
我們仨讀書心得10
曾高中時聽說過楊絳的《洗澡》可一直未拿起讀,曾楊絳一百歲逝世,引起世界轟動,她曾說,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shù)倍與普通人,所以關(guān)鍵還在自己。被她書中的文字所吸引,所煽情流淚,在那樣動蕩不安的年代,一家人能剛正不阿,堅持做自己,不管窗外如何嘈雜,只讀自己書,她說,我們是文化人,愛祖國的文化,愛祖國的文字,愛祖國的語言。一句話,我們不論在多么艱苦的境地,從不停頓的是讀書和工作,因為這也是我們的樂趣。是倔強(qiáng)的'中國老百姓,不愿做外國人。三人不管在哪都永遠(yuǎn)記掛著對方,問候著對方,了解著對方的處境,竟會有如此般令人羨慕的愛情,親情,友情。她說,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jié)局:“從此,他們永遠(yuǎn)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yuǎn)。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耐人尋味!
我們仨讀書心得11
對于看書,我是個重口味的人,書架上大多是世界名著。然而,當(dāng)這次要求我在《圍城》和《我們仨》中做出選擇時,我卻決定換換口味。
如果說文筆辛辣的《圍城》可以稱得上是川系菜,那么平淡真摯的《我們仨》就能當(dāng)做粵菜來品味。
瑣碎的小事,零零散散地撒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十分驚嘆楊先生的記憶力,居然在幾十年后,還保留著過去的記憶。每個細(xì)節(jié),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與我產(chǎn)生共鳴。然后在細(xì)讀第一部時,我才猛然想起,老人總能記得從前的事。上天賦予了老人如此驚人的'記憶力,是為了給予他們憧憬,還是為了讓他們反復(fù)地痛苦和后悔呢?真的好佩服楊絳,因為她,始終是那么的淡定,彷如早已把什么都看透看淡,卻仍然惦記著塵世。冥冥之中讓我在清明時節(jié)品讀楊絳,僅僅就這么訴說著再普通不過的事,還是會不禁想起故人,潸然淚下。
寢園里熙熙攘攘,我和父母來到長憩樓看望我的外公。忽然,母親抬起頭望了望天花板說:“這頂是不是最近老漏水?”清掃員十分驚訝地說:“你怎么知道的?三月份雨水較多,屋頂會滲水!薄拔仪瓣囎訅粢姲职至,他告訴我屋頂滲水了,不大舒服!蹦赣H擦著外公的像,忍著嗚咽,淡淡地說著。一時間,我哭了。原以為自己早已釋懷,以為這次可以微笑著來看望外公,可還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是任由淚水肆意流淌,流過臉頰,掉在地上。心里想的還是十年前的畫面:喜歡喝酒的他,喜歡練書法的他,喜歡給我講《古文觀止》的他,喜歡偷偷塞給我花生酥的他,喜歡抱著無線電睡覺的他,喜歡在大熱天頭頂濕毛巾的他,喜歡戴鴨舌帽的他,喜歡聽評彈的他,喜歡旅行的他,喜歡桃紅色的他,即使病在床上還囑咐母親要好好教育我的他……你離開后的第一個暑假,我為了習(xí)慣獨自一人,安靜地畫著畫,可心里卻還是空蕩蕩的。怎么會忘記,怎么可能忘記?音容猶在,是的,原來外公從來就沒有離開過我們,真的,從來都沒有。
拭去淚水,我告訴自己:總有一天,我也可以像楊絳那樣堅強(qiáng)、淡然地懷念故人,懷念從前。
我們仨讀書心得12
看完《我們仨》,正值楊絳先生百歲。楊絳先生自稱,已經(jīng)走到了人生邊。低調(diào)、與人無爭,一直是她和錢鍾書先生給人的感覺。在《我們仨》這本小傳中,楊絳先生敘述了她和錢鍾書及獨女錢瑗(圓圓)三個人的家庭生活,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單純和與世無求的氣氛以及濃濃的親情。
文章以一個夢開頭,垂暮的老人,最怕失去的是相伴一生的伴侶。夢中的緊張和蘇醒后的“埋怨”,讓我為這一對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而動容。
其后,便是一個長長的亦真亦幻的夢的故事。錢老生病了,圓圓生病了,楊絳每日跋涉在探視的路上,走過一個又一個驛站,走過春夏秋冬幾個季節(jié);一邊是老伴兒,一邊是愛女,都停止了和她一起前行的步伐,人生似乎到了無望的邊緣;圓圓先走了,錢老也走了,“我們仨”失散了,家,成了尋覓歸途路上的驛站,楊絳,也走到了人生邊緣。
第三部,用完全寫實的手法,記錄了楊絳和錢鍾書結(jié)婚后到英國留學(xué)、愛女出生、回國工作直到錢鍾書和錢瑗相繼去世的一系列人生歷程。平凡樸實的故事中,我看到了夫妻之間相互的支持和扶攜,而同甘共苦的風(fēng)雨人生,讓他們對彼此更加依戀和關(guān)愛。記得最深的是他們的“探險”。這是一個多么適合夫妻的“節(jié)目”啊。在“探險”中,交流著各自的想法和觀點,可以談工作,談家事,談路上的景致和行人,可以看到什么聊什么,沒有主題,但在這隨意的聊天中,了意見,厘清了思路,增進(jìn)了了解。生活在繼續(xù),溝通沒有斷,感情不斷加深。
圓圓的出生,給父母帶來了許多快樂?粗粋個小故事,讀著一篇篇信件,望著一副副漫畫,我仿佛看到這個其樂融融的家里,處處有歡笑,有情調(diào),有趣味。父女倆是“哥們”,互相打鬧玩笑,一起“對付”媽媽;父母關(guān)愛女兒,女兒也懂事、自覺,不讓父母操心,對爸爸和媽媽,真像是貼身的小棉襖,關(guān)懷備至,體貼有加。重病期間,還不忘叮囑媽媽要注意身體和飲食,也不忘給爸爸寄賀年卡?粗切┟钊M生的信件,看著那些親昵的.稱呼,真讓人忍不住“羨慕嫉妒恨”。
書中還有個細(xì)節(jié),很是觸動了我。他們仨,出差了,喜歡記錄所見所聞或思念之情,在家的也會記下瑣瑣碎碎的事情,這些他們稱之為“石子”,有空會經(jīng)常在一起“把玩欣賞”。書后也附了不少“石子”,“我們仨”的相親相愛都在“石子”里有著真真實實的反映。我想,愛是需要表達(dá)的。這些“石子”,其實就是一份份愛的表達(dá)——熾熱也好,瑣碎也罷——總之,相互的愛戀和關(guān)懷,都讓這些“石子”說盡了。誠然,感情真摯與否,重行甚于言,但是,愛,如果做了,又表達(dá)了,不是更讓家人了解和明白了嗎?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曾有的歡樂,而今的寂寞,天人相隔,往事皆隨風(fēng)遠(yuǎn)去!段覀冐怼,文字簡單平實,不慌不忙,娓娓道來,如清風(fēng)一樣,拂面而來的是一陣陣幽香。作文
我們仨讀書心得13
1998年,錢鐘書逝世。但罕為人知的是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
一生的伴侶、唯一的女兒相繼離去,楊絳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體味。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后,92歲高齡的楊絳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點點滴滴,結(jié)成回憶錄《我們仨》。
《我們仨》是楊絳失去愛女,又失去錢鐘書后寫的一本散文題材的回憶錄,書中她以“我們倆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三個章節(jié),記錄了三口之家的“平凡”生活,以及在人生最后階段的那刻骨銘心的情感。雖都是瑣碎小事,卻有著滿滿的溫情、愛和美好的回憶,盡管有失散的痛和遺憾。
第一次看《我們仨》,感覺沒看懂,這兩天又重讀了一遍,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給我的感觸頗多。首先,三口之家均為當(dāng)代學(xué)者,錢鐘書和楊絳從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仍然筆耕不輟,堅持讀書寫字和教書育人,對自己要求還很高,這個就是他們這一輩子最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東西。錢鐘書是一個在學(xué)術(shù)上智商很高,卻不是很通人情世故,而生活還有些“低能”,但他愿意為楊絳學(xué)著生煤爐子做早飯,平生第一次學(xué)會了劃火柴。而楊絳跟了錢鐘書,擔(dān)心他生活不能自理,陪同去英國留學(xué),為他能吃得可口,專門租房子單獨做錢鐘書愛吃的中國口味。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錢先生是清華的狂才誰都收不住降不了,唯獨楊先生的淡定和通透潤澤了這份不羈和浪漫”。在此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而作為兩位偉大學(xué)者的女兒,錢媛從小雖然體弱,但是生活很樂觀。她很孝順,從小就乖巧懂事,始終是父母的安慰和驕傲。作為北師大的教授,她忍著病痛,堅守在工作崗位上,也應(yīng)當(dāng)是我們學(xué)習(xí)的榜樣。我喜歡這對無論何種境遇,一找到機(jī)會就恣意讀書的學(xué)者夫妻;我也喜歡這一家三口,從年輕時的相互扶持,到年老后的相互依偎,正如作者在書中說“我們仨,卻不止三人”。錢鐘書與楊絳幸福的學(xué)者家庭是不少人夢寐的理想生活,而我也不例外。
其次,最讓我感觸深的是這樣一段話:“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后才發(fā)現(xiàn)人生最曼妙的風(fēng)景,竟是內(nèi)心的淡定與自在!眱(nèi)心的`淡定與自在,指的就是心態(tài)。我們是應(yīng)該先追求命運的波瀾,然后才讓自己淡定與自在,還是應(yīng)該先讓自己淡定與自在,然后再去追求命運的波瀾?毫無疑問,后者更有意義。正如楊絳先生的這句話,我們沒必要非等到人生走到盡頭了才有那樣的感悟,我們完全可以在此刻就讓自己淡定自在,用這樣的心態(tài)去對待余生,在淡定自在中追求命運的波瀾壯闊,會看到更加絢麗的風(fēng)景。楊絳先生見的太多太多,錢鐘書先生和女兒錢瑗相繼離她而去,所有的悲歡離合,所有的潮起潮落,她早已釋懷,也正因為如此,她才會有這樣一番感言吧。
最后,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走過的每一天。楊絳先生一家人在一起總是有無窮的樂趣,他們非常珍惜一家三口在一起的時光。楊絳一家人一起吃飯,錢瑗和錢鐘書會發(fā)揮“格物致知”的功能,通過聽鄰座談話,舉止,就能知道他們的故事,所以他們?nèi)ワ堭^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戲。錢鐘書和女兒一起會童心大發(fā),給女兒的肚皮畫畫,晚上在被窩里藏玩具甚至恨不得把掃把,簸箕都藏進(jìn)去,逗的女兒每晚睡前都使勁找東西,而他們一直玩的樂死不疲?吹竭@些讓我好生羨慕,我們現(xiàn)在的家庭里,相聚時各自玩著手機(jī),甚至給孩子也一個手機(jī),有時待一天一句話都沒有。對于我等平凡的人來說,用心體驗?zāi)切┪⑿〉、確切的幸福并不是難事,或許是和家人團(tuán)聚,或許是和好友快樂的交流,或許是聽一首好歌,或許是看一本好書,感知并享受身邊小小的幸福點滴,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加快樂、充實。我想,動手動筆將這些小小的感動和幸福記錄下來與親人和朋友分享,也為自己留下一份記憶,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在書的最后,楊絳先生說:“我們?nèi)司痛耸⒘耍瓦@樣輕易地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守,彩云易散琉璃脆,F(xiàn)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書中她引用了白居易《簡簡吟》中的兩句詩:“世間好物不堅牢,彩云易散琉璃碎!币鉃椋好篮玫氖挛锟偸嵌虝旱模腿缤利惖牟氏既菀状瞪,珍貴的琉璃容易碎裂一樣,美麗但不長久。這兩句恰到好處的總結(jié)了全書的精髓,也點透了她一生的遺憾。世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眼看著至親至愛的人離去而無能為力,那是怎樣的痛徹心扉啊,我都能感受到那刻骨銘心的痛,想到楊先生的堅強(qiáng)、隱忍,想到這么一個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老人要遭遇這樣的痛苦,禁不住讓人潸然淚下。在早已肝腸寸斷,卻極力克制的表達(dá)里,我體會到了人生最深的那種悲。她的人生何嘗不是每個人的人生,我們終將一個又一個地失去至親至愛之人,我們注定要不斷的告別,注定要一生受盡愛別離之苦!耙痪啪牌吣暝绱,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歲末,鐘書去世!倍阋涣瓿跸,楊絳去世。他們仨從此團(tuán)聚,不再死別,亦無生離。楊絳先生在另一個世界和家人團(tuán)圓了,《我們仨》的故事劃上了句號,但我希望有更多的家庭都能像《我們仨》一樣幸福和美滿!
我們仨讀書心得14
如果不是小米媽媽的推薦,成媽很難想到去讀楊絳的這本《我們仨》,甚至連楊絳是何許人也都不知道。成媽僅用了不到一周的時間讀完此書,很是為他們一家三口相扶相守所感動,也為生命即將走到盡頭卻仍工作的態(tài)度落淚,為互愛的一家人失散而悲傷。
楊絳是錢鐘書老先生的愛人,錢鐘書是《圍城》的作者,他們唯一的愛女名錢瑗。此書是楊絳老先生于九十多歲后懷念已逝去的另二位家人作做。書中描述了她們顛沛流離的一生,但卻患難與共,相互理解與支持,同時堅守自己的信仰,沒有抱怨,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雖然沒有華麗的辭藻描寫一家三人的品質(zhì),但字里行間及一生事跡卻透露著一種“春蠶到死絲方盡”的`高尚品格。 很是為文末所描寫的一句話感動: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如此,會歷經(jīng)大起大落,會歷經(jīng)生老病死,端看我們用何種態(tài)度生活著。用積極的一面看待人生,人生是快樂和幸福的;用消極的一面看待人生,則人生充滿不幸。其實現(xiàn)代社會,我們?nèi)巳耸切腋5,沒有饑餓,沒有戰(zhàn)亂,是和平發(fā)展繁榮昌盛的好時機(jī),幾百年才一遇。我們處在這樣的好時代,有什么不知足的,又怎么能不用一顆感恩的心去生活。 我心亦然;叵胫约涸(jīng)許下的愿,為社會貢獻(xiàn)一些心力,去落后地區(qū)資助些生活困難的孩子。但總是為生活中各種雜事纏繞和困擾,那些心愿拋諸腦后了。等成成大點要去實施了,帶著他去去落后地區(qū),體驗當(dāng)?shù)氐纳,讓他明白他是幸?鞓返摹?看完了《我們仨》,我也學(xué)到了很重要的一條,不要抱怨。其實人生中總會遇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事情,會被誤解,會被陷害,但沒必要抱怨的。今后我也要摒棄抱怨,用平常心看待得與失。
錢鐘書的夫人楊絳是特別喜歡的作家,我讀過她在近百歲的高齡完成對于生命的靈魂的思考的這本書《走到人生邊上——自問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我要談的是讀完《我們仨》這本書的感想,算是個人的總結(jié)。
《我們仨》這本書主要敘述了楊絳以及錢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現(xiàn)出的是親情。楊絳的風(fēng)格就是特別擅長將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麗的“珍珠”。如數(shù)家珍般,從容道來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極少直接抒情,而是通過這些事情,讓讀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達(dá)的主題也會在我們讀完之后有了很清晰的認(rèn)識。就像這篇書中寫的那樣,從她的那個“夢”開始,講述了一家人的離合聚散,我們跟著這個“夢”讀完了整本書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夢”代表著一家人一起走過人生旅程的溫馨。所以我說,楊老的作品是一種享受,讀《我們仨》是一種享受,她能很好的激發(fā)讀者的興趣,同時領(lǐng)悟人生的真諦。同時,《我們仨》也讓人了解到楊老的內(nèi)心的孤獨和對親人的思念,她的堅持是為了讓這段美好記憶得以延續(xù),但思念卻是一件特別痛苦的事情。
這本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暫,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顯得人生的特別意義。人生中注定會有聚散分離,只是早晚的問題,但是到最后這些美好的記憶都會泯滅在塵埃中。想到這里,我更加覺得親情的彌足珍貴,不要等到失去再后悔莫及,何不在一家人齊整整的時候,記錄下美好的瞬間,盡情的釋放到老才會更加珍惜的時光。
我們仨讀書心得15
最近借閱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讀書之前對楊絳先生和錢鐘書先生的經(jīng)典語錄多有耳聞,只覺得是距離自己遙遠(yuǎn)的名人而已。讀完之后更是多了一份敬意,出乎意料的平實、簡單、真實、樸素、智慧,就像生活在身邊的一個賢良的妻子、一個乖巧的女兒、一個有趣的爸爸,讓凡人的生活也可以有很多啟發(fā)。
最喜歡他們仨“小石子”的`習(xí)慣:鐘書每和我分離,必詳盡地記下所見所聞和思念之情。阿瑗回家后,我曾出國,而他和阿瑗同在家,他也詳盡地記下家中瑣碎還加上阿瑗的評語附識。這種瑣瑣碎碎的事,我們稱為“石子”,比作潮退潮落滯留海灘上的石子。我們偶爾出門一天半天,或阿瑗出差十天八天,回家必帶回大把小把的“石子”,相聚時搬出來觀賞玩弄。
陪伴女兒成長的日子,每天都有很多值得記憶的“小石子”,可惜我這個母親太懶了,總是有各種借口忘記記下,過一段時間又忘記了。
【我們仨讀書心得】相關(guān)文章:
《我們仨》讀書心得03-21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10-07
我們仨讀書筆記11-03
《我們仨》的讀書筆記摘抄08-07
《我們仨》讀書筆記范文06-18
《我們仨》讀書筆記摘抄05-28
《我們仨》讀書心得體會08-06
讀《我們仨》有感11-03
讀我們仨有感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