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誠信古代故事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1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罷免了官職以后,家里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孟信回家后發(fā)現(xiàn)病牛被賣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么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古代誠信故事(八):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2
孟子的母親教子有方,在孟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糾正孟子的壞習慣,然后這使他從小就養(yǎng)成了誠實守信、勤儉好學的好習慣。之后孟子成為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大哲學家,由于他品德和學問都很好,被人們稱為“亞圣”。他的塑像在孔廟里排在第二位,僅次于孔子。
古代有人做過這樣的比喻:人的'壞品德一旦養(yǎng)成,就會像決堤的大河,一發(fā)不可收拾。而道義之心仿佛是一盞燈光培育成像日月那樣的光芒。
古代誠信故事(七):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3
“尾生抱柱”又稱“柱下期信”,是一則古人重諾言、講誠信的故事。典出《莊子·盜趾》:“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币馑际侵v,古代有一名青年名叫尾生,與一女子相愛,情深意切。一日,兩人相約在某橋下相會。之后,恰遇泛潮,江水上漲,那女子還沒有到來。尾生卻始終堅守諾言,死守在橋下,抱著橋柱不放,最后被江水淹沒而死。后人常以“尾生抱柱”或“柱下期信”作為守信的代詞。
古代誠信故事(五):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4
北宋時期的宋江,是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袖。宋江為人誠實正直,有一顆善良的心。
有一年,宋江的父親種了幾畝瓜田。中午,父親回家吃飯,宋江就一個人在瓜園里看瓜。這時一個要飯的老爺爺領著一個五六歲的小孩,從宋家的瓜地旁邊過。祖孫兩人都穿得很破爛,身上還背著破碗破口袋。小孩子又累又餓,見到西瓜,哭鬧著要吃西瓜,老爺爺怎樣哄都不行。宋江見小孩子可憐,就把老爺爺叫來,想送一個西瓜給老爺爺。但是他老遠遠地看到父親正朝瓜地走來,怕父親不一樣意,伸到瓜蒂上的手又縮了回來。小孩看到宋江把手又縮了回
來,就哭得更厲害了,聲音干澀嘶啞,顯然是很久沒喝過水了。宋江聽到小孩的哭聲,心一下子又軟了下來,心想,我得趕快想一個又讓小孩吃到瓜又不讓父親生氣的方法。但是越著急越想不出來,急得宋江直跺腳。這一跺腳,父親給他看反瓜的“賞錢”發(fā)出了“當啷當啷”的響聲。宋江聽到響聲,眼前立刻一亮,主意來了。宋江來到祖孫倆面前,大聲說:“小孩兒要吃瓜?什么?白給?那可不行,種瓜但是有本錢的,你們身上要是有錢的話,我便宜給你一個。喔!只有十文錢,看這小孩子可憐,我就賣給你一個小的.吧!你等著,
我去摘!
宋江的話都是說給父親聽的。其實老頭兒一文錢也沒有,他兩眼望著宋江,然后越聽越糊涂,張了張嘴還想和宋江說些什么。但是宋江管不了那么多了,趕緊跑去摘了一個又大又熟的西瓜,然后小聲對老爺爺說:“西瓜送給你了,趕快走吧!”老爺爺哪里肯走,拉著小孫子就跪下來,給宋江磕了好幾個頭,嘴里還不停說“謝謝”。宋江這下可急了,趕緊把他扶起來,推他走了。父親走地來問:“你在演什么戲呀?”宋江心謊,結結巴巴地說:“我……我,賣了個西瓜。”說完,指了指身上的那串錢!备赣H說:“那就好,我還以為你把西瓜白送別人了呢!”宋江一下子臉紅了,說:“爸,我和你撒了
謊,我是把西瓜白送給那位老爺爺!备赣H輕輕地拍了拍宋江的肩,
說:“你真是個誠實善良的孩子,其實我已經(jīng)明白了,只是試一試你
誠不誠實!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5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關羽走麥城,兵敗遭擒,拒降,為孫權所害。然后其坐騎赤兔馬為孫權賜予馬忠。
一日,馬忠上表:赤兔馬絕食數(shù)日,不久將亡。孫權大驚,急訪江東名士伯喜。此人乃伯樂之后,人言其精通馬語。
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間,但見赤兔馬伏于地,哀嘶不止。眾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諸人,撫其背嘆道:“昔日曹操做《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吾深知君念關將軍之恩,欲從之于地下。然當日呂奉先白門樓殞命,亦未見君如此相依,為何今日這等輕生,豈不負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馬哀嘶一聲,嘆道:“予嘗聞,‘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裥矣鱿壬,吾可將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西涼,后為董卓所獲,此人飛揚跋扈,殺少帝,臥龍床,實為漢賊,吾深恨之!
伯喜點頭,曰:“后聞李儒獻計,將君贈予呂布,呂布乃天下第一勇將,然后眾皆言,‘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雭懋敳回摼疽病!
赤兔馬嘆曰:“公言差矣。呂布此人最是無信,為榮華而殺丁原,為美色而刺董卓,投劉備而奪其徐州,結袁術而斬其婚使!藷o信不立’,與此等無誠信之人齊名,實為吾平生之大恥!后吾歸于曹操,其手下雖猛將如云,卻無人可稱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后曹操將吾贈予關將軍;吾曾于虎牢關前見其武勇,白門樓上見其恩義,仰慕已久。關將軍見吾亦大喜,拜謝曹操。操問何故如此,關將軍答曰:‘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得見矣。’其人誠信如此。常言道:‘鳥隨鸞鳳飛騰遠,人伴賢良品質(zhì)高!岣也灰运老鄨蠛酰俊
伯喜聞之,嘆曰:“人皆言關將軍乃誠信之士,今日所聞,果真如此!
赤兔馬泣曰:“吾嘗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齊之高義。玉可碎而不可損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毀其節(jié)。士為知己而死,人因誠信而存,吾安肯食吳粟而茍活于世間?”言罷,伏地而亡。
伯喜放聲痛哭,曰:“物猶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孫權。權聞之亦泣:“吾不知云長誠信如此,今此忠義之士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見天下蒼生?”
后孫權傳旨,將關羽父子并赤兔馬厚葬。
古代誠信故事(六):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6
春秋戰(zhàn)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于戰(zhàn)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于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于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tǒng)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fā)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于開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愿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游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梢姡靶拧睂σ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7
曾子殺彘
曾參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兒子跟在后面哭哭啼啼。孩子的媽媽說:“你回去吧,等我回來給你殺豬吃!
曾參的妻子剛從集市回來,曾參便馬上要捉豬準備殺掉它,他的妻子制止他,說:“我只不過是和孩子說著玩的!
曾參說:“和小孩怎么可以這樣隨便開玩笑呢,小孩子不懂事,他們跟著父母學,聆聽父母的`教誨。現(xiàn)在你欺騙他,就是教孩子學著騙人呀!做母親的騙兒子,兒子也就不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的好辦法!” 說完,曾參就把豬殺了煮給孩子吃。
退避三舍
此成語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原句“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睘槭裁磿x楚兩軍相遇,晉軍不戰(zhàn)而退避三舍呢?這其中有個故事:春秋時候,晉國國君獻公宏愛妃子驪姬。驪姬借機讓晉獻公封自己為夫人,還要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但獻公原來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為太子了,驪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殺重耳。重耳在楚國國君幫助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問重耳說:“你將來若能回國當了國君,怎樣報答我呢?”重耳說:“你什么貴重東西、奴隸、美好都有了,我能給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晉國君王,萬一日后同你在戰(zhàn)場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為回報吧!焙髞碇囟蛔隽藭x國國君,而且真同楚王在戰(zhàn)場相遇了,重耳沒食言,確實退避三會以報楚王!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8
唐太宗的誠信之道
歷代以來,中國的統(tǒng)治者都擁有著無窮無盡的小聰明,并以此在人前炫耀,很少有人想到誠實執(zhí)政,坦白對人。結果當政者用詭計馭使部屬,部屬也依樣畫葫蘆用詭計蒙蔽首腦?v觀整個中國古代史,真正能做到誠實執(zhí)政的唯一人選只有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在任時,對臣僚敞開胸懷,不行欺詐之術,臣僚也盡忠職守,不搞欺瞞哄騙的傳統(tǒng)官場伎倆。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氣整頓吏治,下決心要在官場根治貪污受賄的不治之癥。為了偵查那些暗中受賄和將來有可能受賄的貪官污吏,李世民令親信暗中向各部官員行賄,結果還真查處了幾個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余把他的謀略告訴一位隋朝遺臣,沒想到這位大臣當場潑了他一瓢冷水。他說陛下平時總告戒臣民要誠信待人,可陛下自己卻先行欺詐之術,上梁不正下梁歪,臣民會一樣用欺詐的手段報答你。李世民不但沒發(fā)怒,反而認為大臣的話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接受了這句逆耳的忠言。
還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的男子也要應征入伍,大臣魏征拒絕在詔書上簽字(注意這是李世民最為智慧的杰作,他的命令沒有分管大臣的簽字就沒有法律效力,除李世民外,沒有哪個皇帝會主動限止自己的無限權力),李世民解釋說:“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征回答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你卻先失去誠信。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崩钍烂裆钜詾槿,并立即收回成命。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9
戰(zhàn)國時候魏國第一個國君叫魏文侯,由于他處處誠信待人,不論當官的,還是普通百姓,都敬重他,所以魏國迅速強大起來。
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約好第二天下午必須去山林打獵練兵。
到了次日,下朝后舉行了宴會,魏文侯準備宴會一結束就去打獵練兵,然后可誰知宴會結束后,天忽然下起了瓢潑大雨,雨不見停反而越下越大了,魏文侯起身對眾大臣說:“對不起,我要告辭了,趕快準備車馬,我要到效外去打獵練兵,那里已經(jīng)有人在等到我了!”眾臣一見國君要冒雨出門,都有上前去勸阻。這個說:“天下這么大的.雨,怎能出門呢?”那個說:“去了也無法打獵練兵!蔽何暮羁纯刺焐f:“打獵練兵是不成了,但是也得告訴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北姵贾杏幸粋自告奮勇的人說:“那好,我立刻去!蔽何暮畎咽忠粩[,說:“慢,要告訴也得我自我去!蹦莻人眨著眼睛仿佛沒有聽懂似的,魏文侯說:“昨日是我親自跟人家約定的,如今失約,我要親自向人家道歉才行!闭f完大步跨出門外,頂著大雨到管林人的住處去了。眾大臣在背后都說魏文侯太傻,隨便叫一個隨從去就能夠了,何必自我親自去呢?
我覺得魏文侯一點也不傻,正因為他處處誠信待人,他才博得了臣民的信賴,然后國家才得以強盛,一個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誠實守信,而在我們當今社會卻有一些人做事不負職責,違背職業(yè)道德。
古代誠信故事(三):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10
漢朝年間,有一個叫陳實的人。陳實,字仲弓,曾官太丘長。陳實為人正直,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愛戴和好評。后來,陳實返回了故里,無官一身輕,當?shù)剡h近的官員、鄉(xiāng)鄰村民們卻都愿意尊稱其為陳太丘。
有一天上午,陳太丘從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與曾一起供職的朋友意外碰面,畢竟兩人也是多年未曾謀面,兩人相擁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見,格外親熱。寒暄一陣后,陳太丘執(zhí)意要請友人到自家去好好敘上一番,友人家在鄰鎮(zhèn),再加上陳太丘的再三邀請,盛情難卻,兩人邊走邊聊,很快就來到了陳太丘的家門口。
一進家門,但見諾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干干凈凈,各種物什,擺放得井然有序。陳太丘便去里屋叫來夫人孩子,熱情地給他們介紹了一番。孩子們鞠躬施禮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與那友人客套幾句后,就忙著要準備酒菜。友人見陳太丘一家禮儀分明,熱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陳太丘的為人處世。
這時,陳太丘先把友人領進了書房,欣賞了幾幅名人字畫,各自贊嘆和發(fā)表評論后,又雙雙坐在茶幾旁,開始品茗。品茗是一種學問,在不緊不慢的舉止間,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從杯際騰起,人們可以回憶往事,咀嚼人生,細細思量很多很多。茗香飄逸,話興正濃。就在談笑間,夫人進屋,告訴他們,飯菜已齊了。
兩位友人相擁而出,來到廳堂,只見八仙桌上已經(jīng)擺好了足足有八個香噴噴的熱菜。于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陳年老酒,鋪上了兩個精致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飄散,滿院飄香,撲鼻而來,兩人對視一笑,端杯而盡,酒逢知己,越飲越歡。酒過數(shù)巡之后,友人開口說話了:不能接著再喝了,我差點忘了,明天我還得去郡府會一好友,還得早點回去準備行裝呢。話音未落,陳太丘呵呵一笑:這么如此之巧,明天我們剛好與你順路,也得去郡府去辦點事。于是兩人相視而笑。
酒足飯飽之后,兩位友人約定,次日午時一塊上路,地點就在陳太丘家門前的大槐樹下。兩位友人為了表達各自的忠誠,他們還在槐樹前立了個高高的樹干。如此之后,兩人才揖手辭別。
次日,陳太丘提前來到了樹干前,等了一段時間,眼看著樹干底端的黑影漸漸東斜,午時已過。這時,陳太丘猜想著友人是別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經(jīng)提前出發(fā)了,于是就先上路了。
然而,就在陳太丘走完之后,他的朋友終于到了,左看右看,卻不見陳太丘的影子,當即就氣不打一處來,非要到他家去看個究竟問個明白。一到陳太丘的家門口,正看見他的長子正在家門口盡興地玩耍。于是他便指桑罵槐,又像是自言自語地說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約好一塊出門的,卻又不等人。
當時,陳太丘的長子剛剛年滿7歲,名陳紀,字元方,是一個人見人愛、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親的友人數(shù)落完后,小陳紀說:您與我父親約定在午時,午時不來,則表示不講信用;對孩子罵他的父親,則表示沒有禮貌。
鏗鏘數(shù)語,擲地有聲。那刻,剛才還歇斯底里歡叫的知了已經(jīng)嘎然而至,死一般寂靜。那友人當即就羞愧萬分,恨不得找個地洞鉆了進去,并又想下車解釋。抬眼處,但見小陳紀頭也不回就進屋去了。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11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实壅僖娏怂⒁c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fā)現(xiàn)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并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贊賞晏殊的誠實品質(zhì),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jīng)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內(nèi)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里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jīng)常游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后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游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游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12
有一天,曾子的夫人要到集市上去買點東西。曾子的兒子,當然愿意跟著媽媽。一看媽媽要出去,就吵著帶他出去玩兒,纏著媽媽不讓走,又哭又鬧。曾子的夫人就告訴他:“你只要甭鬧著跟媽媽去,媽媽回來給你殺豬,讓你吃肉,做一頓好吃的!焙⒆赢斎缓芨吲d,就沒有纏著媽媽一起去。等曾子夫人在集市上買完東西,辦完貨,回到家里的時候大概已經(jīng)是傍晚了,突然看見自己的丈夫曾子在那兒磨刀,這一下子把曾夫人驚到了:“你這是干嘛?”曾子說:“殺豬啊。你不是答應孩子說,你回來給他殺豬,給他肉吃嗎?”曾夫人說:“我這是隨便哄孩子的'話啊。”曾子講:“不能這樣教育孩子,因為孩子最早接觸的是父母,如果父母隨便跟他講話,說的話又做不到,你怎么能讓孩子去相信別人的話?今后他自己怎么會守信呢?一頭豬是小事,給孩子留下了那種很不好的印象,影響了孩子一輩子為人處事的方式,我們就追悔莫及了!痹蛉水斎皇嵌览淼,很明事理的,就和曾子一起把豬殺了,給兒子做了一頓肉吃。這就是“曾子殺豬的故事”。曾子確實是一個“言必行,行必果”的方正君子。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13
張良,漢代人,從小就是尊敬老者、信守約定的好孩子。
有一天,張良悠閑地在橋上散步。有位老人,穿著粗布短衣,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穿在腳上的`草鞋丟到橋下,并且看著張良說:“小子,去把鞋給我撿回來!”
張良愣了一下,但是看他年老,就到橋下取回鞋子,遞給他。
老人坐在橋頭,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說:“給我穿上。”
于是,張良跪在地上,老人心安理得地伸出腳讓張良把鞋穿上,然后老人就笑著離開了。張良十分吃驚地望著老人的背影。誰知,那個老人走了幾步又轉(zhuǎn)過身來,對著張良招招手,示意張良到他跟前兒去。
張良乖乖地走上前去,老頭和藹地對他說::我看你這娃不錯,值得教導。五天后天一亮,和我在那里見面!
張良行了個禮說:“是”。
五天后,天剛剛亮,張良來到橋上,那個老人已經(jīng)坐在橋并沒有等著張良了,然后老人很生氣地說:“此刻天已經(jīng)天亮了,年輕人這么不守信用,和長輩約會還遲到,長大后還能有什么作為。五天以后,雞叫時來見我。”說完老人就走了。
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已經(jīng)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氣地說:“我已經(jīng)聽見三聲雞叫了,你怎樣才來,五天以后再早一點兒來見我!
又過了五天,張良半夜就到橋上等著那個老人。一會兒,老人也來了,然后他高興地說:“年輕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諾言,說什么時候到就什么時候到!
之后老人又從懷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書,說:“讀了這本書,就能夠成為皇帝的老師。這話會在十年后應驗。十三年后,你會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那塊黃石就是我!闭f完之后,老頭兒就離開了,以后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
天亮時,張良看老人送的那本書,原先是《太公兵法》,又叫《黃石兵書》。然后張良十分珍惜這本書,認真學習,從中學到了許多知識。并且他還時刻遵守老者的教誨,嚴格要求自我,立志永遠做一個信守諾言的人,這樣才能讓別人信任自我,從而成就一番大事業(yè)。
果真,張良之后幫忙漢高劉邦完成了統(tǒng)一大業(yè),成為歷史上有名的將領。
古代誠信故事(二):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14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里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但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xiàn)。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于人,怎樣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并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fā)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御不住深山的嚴寒。 彼五フf:“娘,今不出發(fā)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里時,老師感到地稱贊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然后將來必有出息!”
古代誠信故事(四):
關于誠信古代故事15
完璧歸趙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臣去見趙惠文王,說秦王情愿讓出十五座城來換趙國收藏的“和氏壁”,希望趙王答應。
這件事讓趙惠文王左右為難:要是答應了,怕上秦國的當,丟了壁又得不到城;要是不答應,又怕得罪秦國。于是,趙惠文王就想藺相如出使秦國,讓他要么把壁帶回來,要么把十五個城池帶回來。
藺相如一口答應了,并且說:“不完成使命不回來見大王。”
藺相如帶著和氏壁到了咸陽,秦昭襄王接見了他,藺相如把和氏壁獻上去。秦昭襄王接過壁看了看,挺高興,又把壁遞給美人和左右侍臣,讓大伙兒傳著看,可是就不見秦王提換城的事。藺相如確信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換壁。
于是,他上前對秦昭王襄王說:“這塊壁有點兒小毛病,只是不容易看出來,讓我來指給大王看!
秦昭襄王信以為真,就吩咐侍從把和氏壁遞給商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壁,就怒氣沖沖地說:“趙王誠心誠意派我把壁送來?墒牵笸醪]有交換的誠意。如今壁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話,我寧可把我的腦袋和這塊壁在這柱子上一同撞碎!”
說著,他真的拿著和氏壁,對著柱子作出要砸碎的樣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壞了壁,連忙命令大臣拿上地圖來,并且把準備換給趙國的十五座城指給藺相如看。
藺相如怕再上當,就說:“大王如果誠心換壁,應當齋戒五天,然后再舉行一個接受壁的儀式,我才敢把壁奉上!
秦王答應了。藺相如回到賓館,叫一個隨從的人打扮成買賣的模樣,把壁貼身藏著,偷偷地從小道跑回趙國去了。
過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們和別國的咸陽的使臣,在大殿上舉行隆重的儀式。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禮,說:“秦國自秦穆公以來,前后二十幾位君主,沒有一個講信義的。我怕受騙,丟了壁,對不起趙王,所以把壁送回趙國去了。”
秦昭襄王聽到這里,大發(fā)雷霆說:“是你欺騙了我,還是我欺騙了你?”
藺相如鎮(zhèn)靜地說:“請大王別發(fā)怒,讓我把話說完。天下諸侯都知道秦是強國,趙是弱國。天下只有強國欺負弱國,決沒有弱國欺壓強國的道理。大王真有誠意的'話,請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然后打發(fā)使者跟我一起到趙國去取壁。趙國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決不敢不把壁交出來。”
秦王覺得有道理,不好治他的罪,就放他回去了。
秦國當然不愿意割十五個城池,這件事就這樣放下了。藺相如回到趙國后,趙惠文王提拔他為上大夫。
查道吃棗留錢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挑著禮物去看望遠方的親戚。到了中午,兩個人都餓了,可路上沒有飯鋪,怎么辦呢?仆人建議從送人的禮物中拿一些來吃。查道說:“那怎么能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么能偷吃呢?”結果兩人只好餓著肚子繼續(xù)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xiàn)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十分招人喜愛。查道和仆人本來已經(jīng)餓得發(fā)慌,更覺得饑餓難耐,便停了下來。查道叫仆人去樹上采些棗子來吃。
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采過棗子的樹上。仆人奇怪地問:“這是什么意思?”查道說:“吃了人家的棗子,應該給錢!逼腿苏f:“棗園的主人不在,別人也沒看見,何必這樣認真呢?”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
郭汲不失信于孩子
郭汲,東漢人,官至大司空、太中大夫。他一貫注重恩德,在當時聲譽很好。
郭汲在并州任職時,一次下去考察,途經(jīng)美稷縣,當?shù)氐暮⒆觽兟動嵑,自發(fā)地聚集到一起夾道歡迎他。郭汲不知情,就問:“小朋友,你們這是在干什么呀?”孩子們回答說:“聽說您要來,我們特來歡迎!”郭汲聞言趕忙下馬,一一答謝。在美稷縣辦完事后,孩子們又聞訊趕來送郭汲,并問他什么時候返回。郭汲立即讓隨從計算返程的日期,告訴了他們。
由于事情辦得十分順利,返回美稷縣的日子比預期早了一天,但為了不失信于孩子們,郭汲下令在縣城外的野亭露宿一晚,等到第二天才入城……
【誠信古代故事】相關文章:
古代關于誠信的故事06-02
古代誠信小故事08-24
古代關于誠信的故事(薦)06-02
古代誠信小故事15篇(薦)08-24
古代英雄故事08-30
古代宮廷故事06-22
古代感恩故事07-01
古代的漢字故事08-24
古代孝順的故事08-24